滬渝蓉高鐵是長江流域綜合立體交通體系的主骨干,線路全長313.9公里,途經武漢市、孝感市、天門市、荊門市、宜昌市五市。其橋隧比占84.8%,是中長期鐵路網規劃“八縱八橫”高速鐵路主通道之沿江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。本項目擬為投入到施工現場的所有機械加裝施工管理系統,對所有標段樁基施工(CFG)信息化管控與輔助施工,以專業的技術指導和培訓服務,達到業主、監理、標段、班組協同高效作業、確保施工質量的智能施工狀態,從而進一步便利人民群眾出行,加速構建沿江綠色綜合交通運輸體系,對服務支撐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。
▲滬渝蓉高鐵全線示意圖
中海達北斗樁機智能施工管理系統,基于載波相位觀測的實時動態差分定位技術,采用雙天線高精度北斗定位技術方案,所選樁點通過北斗衛星信號進行引導作業,以直觀的平面圖展示,實時顯示樁頭距離樁點的偏距,即便是新手也可以準確的樁位校準與打樁施工。同時,系統配套的云平臺和手機APP,方便業主方、施工方、監理方隨時隨地查看打樁進度和完成情況,全面高效管理施工項目。
▲中海達北斗樁機智能施工管理系統
在中海達北斗樁機智能施工管理系統的賦能下,滬渝蓉高鐵建設實現了高精度作業,通過3厘米的精準放樣,工程質量提高90%以上。同時,滬渝蓉高鐵建設提高了作業效率,通過減少了人工放樣、引導,項目的工作效率提高35%。此外,滬渝蓉高鐵建設節約了成本投入,數據統計,機械、人工和材料投入減少35%。
▲施工現場
中海達北斗樁機智能施工管理系統采用高精度GNSS雙天線定位技術,融合物聯網、云計算技術,基于載波相位觀測的實時動態差分定位技術,智能引導快速施工人員準確定位樁點位置,無需提前放樣與劃線,實現厘米級打樁定位。
同時,該系統的導入實現了24小時全天候,全工藝流程的實時監控,施工數據實時傳輸至系統后臺,增加了成樁過程的透明性,讓每根樁的狀態都可追溯,把靠人為把控的經驗變為精確的數字化過程,讓原本依賴人經驗的過程轉而變為精確的機械操作,使得整個樁機施工過程更加標準透明,成樁的質量更容易把控,大大減少了了人為因素帶來的影響。
此外,實時打樁參數的監控和記錄可以讓施工員實時的了解打樁的狀態,能有效避免以往因為樁長不足、持力層電流不夠而造成的返工,也大大降低了斷樁、偏樁的概率,極大提高了樁機施工效率;導入該系統后,無需測量人員事先放樣,也無需旁站守樁人員,極大降低了人力成本和發生事故的風險,減輕了施工壓力;并且相比傳統樁機,它還能夠自動進行項目施工信息統計,自動生成施工記錄表、竣工圖等圖表信息,為鐵路部門信息化系統建設提供了安全可靠的基礎空間數據的支撐。